转载:寰智专家受访谈近零碳社区怎么建?
进入社区扫码登记,即可看到自身碳足迹和碳排放、登录在线APP即可看到家庭用电每日减排量、通过绿色出行,未来还可以获取碳普惠奖励……在社区生活的你,是否想过,城市近零碳社区是怎样的生活场景?减碳和老百姓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建设近零碳社区?该如何建?
在刚刚过去的深圳节能宣传周,“减碳”成为了深圳人频频刷屏的热词。社区是城市的“细胞单元“,也是城市践行“双碳”理念的重要空间载体。近日,深圳晚报采访了深圳多名专家学者,探寻近零碳社区的生活场景与发展路径。
什么是近零碳社区?减碳与老百姓有何联系?
深圳人每年潜在的碳减排量超过2200万吨
深晚记者关注到,2021年底,深圳发布《深圳市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正式启动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其中,深圳第一批近零碳排放区试点项目社区类共有3个。近日,深圳启动了第二批试点建设。
究竟什么是近零碳社区?减碳与老百姓又有怎样的联系?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能源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韦福雷向深晚记者分析称,近零碳社区是通过构建绿色建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设施、智慧管理体系降低外部能源消耗,通过居民绿色消费、公交出行、垃圾分类处理等低碳生活方式降低相关资源的消耗,从而实现社区的近零碳排放。
韦福雷表示,居民消费是重要的碳排放源,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人均碳排放量约7吨,个人的减排潜力约15%左右。根据碳阻迹发布的《大型城市居民消费低碳潜力分析》,居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践行低碳消费,一二线城市人均年减排量可达到1.1吨。深圳实际管理人口2200万,据此计算,深圳每年居民潜在的碳减排量超过2200万吨。由此可见,居民的碳减排不容忽视,社区是居民生活的主要场所,居民通过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可以为近零碳社区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深圳市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理事熊杨关注气候变化近二十年。多年来,他从水专业角度,观察气候变化与水资源的关系,参与民间的水环境保护。
对于近零碳社区建设,熊杨有自己独到的观点。“不管是江河源头还是出海口,有人聚居的地方就会形成社区,也就会消耗自然资源或产生污染,城市越大、生活水平越高对自然的影响就越大,从碳排放角度看也是同样的,人类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环境,需要付出努力,承担责任。”熊杨向深晚记者表示,“近零碳”是近两年的新提法,是减碳的目标。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资源(减少水、电、气和生活物资浪费)、参与环境保护(垃圾分类回收、减少水污染)、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改变出行交通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和减碳息息相关。
深圳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亚龙则表示,低碳社区的概念较早出现,其主要关注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出行和低碳方式。零碳社区是长远目标,从现状而言,近零碳社区是当前的建设目标。
近零碳社区有着怎样的生活场景?
涵盖清洁能源、绿色出行、绿色建筑等要素
过去的经历以及当前的实践让张亚龙在“近零碳社区生活”这件事上很有话聊。他结合实践案例,分享了近零碳社区的生活场景。
“以人为本是最关键的,社区中的零碳细胞是一个个具体的人,需要让社区中的人清晰知道自身生活方式与碳之间的关系。”他提及,位于深圳国际低碳城高桥村北侧的新桥世居近零碳社区,创新性地提出零碳细胞(居民),零碳单元(家庭)和零碳场景(社区)多维互动的零碳社区建设理念,集成应用百余项绿色低碳技术,聚焦云碳智慧平台、清洁能源、绿色出行、绿色建筑等内容,基本实现了社区近零碳排放。
“进入社区的居民,通过扫码登陆,即可与社区碳智慧管理平台打通,居民以及访客等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支撑的个人碳中心,自身碳足迹和碳排放等一目了然。通过对社区居民与访客的集中碳管理,修正绿色出行模式和生活习惯,实现居民个体近零碳。”
张亚龙说,根据测算,上述社区每年的基本碳排放约630吨,由社区内的各项节能降碳设备和技术可完成约580吨的减碳任务。剩余的50吨碳排放,将通过建立碳账户对社区居民与访客进行碳管理。居民可以通过绿色行为在碳账户获取碳积分,碳积分可以在碳商城换购商品,或者在碳交易平台进行售卖,以此推动居民践行零碳生活。
多名专家则表示,近零碳社区的生活场景主要涵盖清洁能源、绿色出行、绿色建筑、废弃物处理、居民生活方式等关键要素。
为什么要建设近零碳社区?
真正探寻社区减排的方法
深圳为什么要建设近零碳社区?在张亚龙看来,深圳近零碳社区建设试点的意义在于深圳从社区的角度出发,正在探寻一套真正减排的方法,尤其是居民行为对于减碳影响的方法,更关注的是社区减碳路径和长期的运营模式。
对于深圳近零碳社区生活的建设,张亚龙充满了期待。张亚龙说,社区实现零碳化,可以带动城市实现零碳化,对于整个城市所依托的能源设施建设的零碳化也会起到蝴蝶效应。“低碳或者零碳生活,是社会文明的进步标志之一,当前全球正重新塑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我们一定会做到,只是时间问题。”张亚龙说。
近零碳社区建设面临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翟生强向深晚记者表示,深圳经济结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良好,人口素养较高,居民的低碳意识较强,建设近零碳社区有着良好的禀赋和机遇。

不过,深圳近零碳社区建设也面临着缺乏系统性解决方案、缺乏示范性案例、缺乏生态、生产、生活协同发展理念三大挑战。翟生强分析,一是缺乏近零碳社区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包括指标体系、技术指导、指引指南、行为约束等,什么是零碳社区、低碳社区,老百姓依然不够明晰;二是缺乏示范性案例,当前,深圳虽然启动了近零碳社区试点建设,但由于大部分试点在建成区,从某种程度而言,社区的可变性不高,仍面临着一定短板。三是部分社区或许为了减碳而减碳,忽视了生态、生产、生活之间的联动。
针对当前面临的挑战,韦福雷给出了自己的观点:“深圳已经有了立法,但仍缺乏具体的标准规范,比如近零碳社区、零碳社区等标准、概念,老百姓仍较为模糊。再比如,近零碳社区的减排效益、可视化数据,公众较难知晓。”
“深圳建设近零碳社区示范效应较强,对于产业升级具有探索意义。但在探索减排的同时也要探索‘适应’的措施,减碳需要试点和探索,不能简单的运动式推行。”熊杨补充道。
近零碳社区怎么建?
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力量协同发力
近零碳社区究竟该怎么建?如何动员老百姓参与?多名专家为当下深圳建设近零碳社区提供了颇具价值的创新观点。
韦福雷建议,深圳在推动近零碳社区过程中,应建立具体的场景,动员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力量发挥各自所长,共同发力。他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可制定近零碳社区标准规范,并对相关减排成效进行计量、核算,及时向公众公布。同时,建立近零碳社区个人减排可持续的激励机制。“当前,深圳已经制定碳普惠方案,激励市民形成碳减排习惯,但从目前来看,仍需加快打通市场化,实现碳减排量的核证和交易才能发挥持续性作用。”
翟生强则表示,深圳应在全市层面谋划近零碳社区系统性解决方案,包括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出台具体的执行实施策略路径。同时,尽快打造契合目前形势与市民需求的近零碳社区示范性案例,让居民真正“看得到、摸的着、感受到”近零碳社区。此外,从教育、意识等方面着手,引导城市向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协同发展。
熊杨从社会力量的角度分析,国家在治理黑臭水体中推行“河长制”的经验证明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重要性,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也应该充分调动社会的积极性,让“利益相关者”参与。深圳应该制定社会参与“双碳”行动的指引和规则,鼓励和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开展“减碳”的宣传、教育和示范。
熊杨提及,2017年初,深圳市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联合深圳晚报发起了“深圳民间河长”招募计划,推出了深圳的“民间河长模式”,这是在国家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框架下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具体体现。在他看来,气候变化与水污染一样也是影响居民健康生活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推动“减碳”和建立近零碳社区过程中,深圳应发挥社会组织在政府与市民之间的“桥梁”作用以及社会组织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将实施“双碳”的“细节”融入社区建设工作中,引导市民“了解-关心-行动”。
深圳晚报记者 吴洁
>>查看原文